在这座上海百年老厂房,“感知”AI技术无法代替的创作
【资料图】
艺术展“我感知,我存在”近日在北外滩·上海华贸中心开幕。策展人祝羽捷表示,当城市的过去逐渐模糊在时光里,唤醒它的最好方式,就是用感官体验的方式再现城市记忆。
上海华贸中心承载着城市记忆,这里曾是大名鼎鼎的明星香水厂旧址。1907年,“明星花露水”在此诞生,2022年,华贸集团将上海华贸中心落户在明星香水厂旧址高阳路177号,保留百年建筑外观和内墙,在旧址之上规划建设融合历史文化、建筑艺术、时尚艺术的商业体,用新的方式延续明星香水厂的艺术基因。
展览以“感知”为核心,讲述百年建筑新的故事,为观者串联起对建筑、时间的感知力。艺术家陈欣用架上绘画与装置探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,人们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向往与缺失。她的展品《聆听于风》以植物的姿态与气息带来生长的力量。王嘉成擅长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创作,构建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情感维系与对话,她的作品《荆榛·晨》着眼于东方哲思与美学。袁晓天的《flow no.1》以金属丝网为素材,体现柔软而坚韧的矛盾感。万朵云的雕塑作品和平面绘画从涂绘方式开始,激发潜意识图像。
参展艺术家围绕感知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、ai技术对创作的影响等展开讨论。王嘉成表示,玻璃艺术品创作时环境温度非常高,夏季厂房温度可以达到50多度,由于热,创作者可能会陷入无意识反应,因此她事前会准备好作品线条手稿。尽管如此,实际创作中仍会有小意外发生。在王嘉成看来,这些小意外反而造就了艺术品的无限可能。袁晓天解读自己的金属丝网作品,“大家乍一看,会觉得它非常柔软,走近了,才发现它原来是金属做的,这也是感知力的一种表现——你看到的,到底是不是作品的真实本质。”
参展艺术家们一致认为,个人思想及情绪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,是ai技术无法替代的。王嘉成说,“3d打印已经能制作玻璃制品了,但是‘打’出来的感觉与手作艺术品有巨大区别。打印的玻璃制品更工整、规矩,就像切割钻石,多少面、多少切割点,有明显的设计痕迹。而在手工完成的玻璃创作中,随机烧出来的每件作品,哪怕具体到每个弧度,都是我现场感知的产物。”
栏目主编:李君娜
文字编辑:张熠
本文作者:诸葛漪
图片编辑:朱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