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化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设计
(相关资料图)
据21世纪经济报报导,上半年数据显示,总需求不足依然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。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好转、内生动力持续增强、社会预期持续改善、风险隐患持续化解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必须持续扩大总需求。
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最大,并从根本上决定着投资需求;消费也是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重要环节,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循环。扩大总需求关键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。
扩大居民消费要能产生消费增量。现行扩大消费的政策,有些还不具有这种效应。必须改进、优化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设计。
扩大消费的政策,不能只是改变人们的消费选项或支出方向,应避免产生挤出效应。例如,当前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,虽然可以增加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,但也可能会减少人们对其他汽车的需求,具有一定的替代性。当然,如果目的在于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,那另当别论,但应认识到,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政策,不等于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。与简单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不同,取消购车限制、降低购车税费、提高用车便利等之类的举措,则明显具有扩大所有汽车消费的作用,会带来汽车消费增量。
扩大消费的政策,不能只是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,要能催生新的消费项目。严格说来,线上销售、绿色消费、家外用餐,以及定制化消费、智能化消费等,都是一些新的消费方式。通常情况下,仅仅消费方式变化本身,未必能够产生消费增量。鼓励消费方式创新当然重要,但不能只是对传统消费方式的替代,否则扩大消费的作用不大。要在创新消费方式的同时,创造新的消费项目,如婴儿照护方面的月子中心,儿童托管方面的小饭桌和幼儿园接送,以及老年人护理托管等,这些就不仅仅是消费方式的创新,同时也是消费项目的创新,能够产生扩大消费的效应。
扩大消费的政策,不能只是透支未来消费,应避免寅吃卯粮。否则,不仅会导致消费支出在时间上的“搬家”,还会造成未来消费的减少。如果那样,虽然解决了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,但会造成未来消费需求不足。这将不利于推动企业调整过剩产能、进行产品升级,纠正一些产业的过剩性失衡,实现供求之间新的平衡。